欢迎访问欧博体育公司官方网站, 咨询热线:400-317-1486
电话:400-357-1478
手机:17865715793
邮箱:https://www.sxlyw168.com
地址:欧博体育有限公司
清晨,踏入苏州东园,阳光透过梧桐杏雨堂的雕花木窗,轻柔地洒落在书架上。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醇香,欧博体育两位残疾人咖啡师站在吧台后,熟练地用拉花针在奶泡上勾画着。书架前,志愿者小魏在向几位市民介绍着义卖书籍的公益用途。这座融合了助残就业、文化传承与公益创新的园林书房,正以鲜活的场景,为公共服务创新写下温暖注脚。
当下的东园,正值一年中最美的时节。园内杨柳依依,绿头鸭在水中嬉戏,石楠花、白紫藤竞相绽放,市民游客纷至沓来,踏青赏春,热闹非凡。而园中一处苏式建筑梧桐杏雨堂,自3月底园林书房入驻后,人气更是一路飙升。
“三年前可不是这番景象。”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组织人事处处长刘伟回忆道,早些时候,这里长期空关,场地利用率低,资源闲置问题突出,十分可惜。
转机出现在2022年。苏州市园林和绿化(林业)行业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成立,梧桐杏雨堂成为首个文明实践点。项目团队突破传统思路,引入多项公共服务功能,由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牵头,联合景观设计师、爱心企业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“花润万家-社区同心花园”公益项目在此开启善款募集。但初期尝试效果不佳,花集、义卖等活动多以亏损告终,后续开展的志愿者培训、团建活动,以及打造简易咖啡吧,虽有一定起色,却仍不温不火。
线月。拙政园管理处拓展“公园+”服务内容,欧博体育进一步对梧桐杏雨堂进行了提升改造,将其打造成聚焦“园林文化、园艺花卉、绿化林业、湿地保护”的专业书房,面向园林爱好者和市民免费开放。同时,引入“聆听咖啡”一个由苏州市残疾人联合会、苏州市慈善基金会联合发起的助残创业项目。残疾人咖啡师上岗,咖啡香气吸引市民游客驻足消费;园林专业书籍可供借阅,这里成为全国首个园林主题公益书房,曾经的冷清逐渐被热闹取代。
新的运营模式带来了多重效益:两名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,场地使用率大幅提高,园林文化传播有了新渠道。更为关键的是,通过咖啡经营收入、图书义卖和市民捐赠,项目初步具备了“自我造血”能力,为可持续运营奠定了基础。
在苏州园林书房的探索中,“资源整合”贯穿始终。走进梧桐杏雨堂,一整面墙的书架上陈列着近两千本园艺相关书籍。这些书籍部分来自园林局系统出版的精品,部分是从全国各地精心采购而来。单本书籍用于借阅,多本的则进行义卖,价格仅为原价的三分之一。
“聆听咖啡”的部分收入以及书籍义卖所得,会捐赠给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在市慈善总会设立的“家门口的美好生活”专项基金,用于“花润万家社区同心花园”项目建设,形成了“自我造血”的良性循环。
刘伟介绍,团队还计划在园林书房门口打造“花润万家”义捐义卖点,将盆景培训中剩余的树苗养护后义卖,实现资源再利用,创造公益价值。近期,团队又尝试在地铁站“园林花集”叠加了“花润万家 同心公益”活动,以公益模式运营花店,募集社区花园建设资金;与商业花店合作探索“公益+商业”模式,免费提供场地吸引社会活动,带动咖啡消费和书籍曝光。“我们就像搭积木一样,把分散的资源拼接成公益拼图。”刘伟形容道。
去年,“花润万家社区同心花园”项目收到5个爱心企业的资金支持,成功建成6个微花园,提升老旧小区和街巷的环境品质。今年预计在姑苏区、吴中区和苏州高新区等地继续改建30至50处,目前已征集27个老旧社区地块的设计方案,志愿者设计师储备库也已初步建立,首批吸纳36名设计师。
在“聆听咖啡”东园店,除了2名咖啡师,还有一名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的志愿者,协助残疾人进行日常门店管理。
苏州园林书房创新志愿者管理体系,将志愿者分为“普通志愿者”和“常态化志愿者”。常态化志愿者需掌握咖啡制作、书籍管理、急救技能等多项能力。欧博体育团队正与市委社工部、市文明办打通志愿服务时长统计系统,给予志愿者“双重激励”,他们既能获得市级荣誉认证,又能享受园林系统特有的补贴和培训机会。
“我们致力于培养能独当一面的公益人才。”刘伟介绍,团队吸纳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公众号运营、活动策划,甚至独立管理子项目。比如,“00后”志愿者魏逸祺负责园林书房日常运营,牵头开发活动预约小程序,推动志愿服务向数字化管理迈进。“虽然人员流动,但每一批志愿者都在这里成长,并将经验带到更广泛的领域。”
尽管目前的运营模式已初见成效,但仍面临诸多挑战。其中最大的难题是公益事业的社会共识度以及支持力度不足。例如,财政规定无法直接补贴志愿者,团队只能依靠企业捐赠间接支持;图书采购也因经费使用范围受限而一度陷入困境。“公益需要成本,但现有机制对灵活创新的支持还不够。”刘伟坦言。
为此,项目团队积极构建“公益生态圈”:与残联、慈善总会、爱心企业建立合作,利用地铁站点扩大宣传,开发小程序整合资源。“每一步都充满挑战,有时甚至需要个人垫资应急。”刘伟说,团队正在推动慈善基金优化分配规则,争取将部分收入用于项目运营。
未来,团队计划进一步拓展“公益+”场景,将地铁站点的线下募捐活动和公益宝平台的线上募捐结合,多场景开展“消费捐”活动,对接腾讯公益争取配捐等。正如刘伟所说:“公益不是闭门造车,而是不断打破边界、整合资源的动态过程,这条路没有终点,我们希望有更多人加入,每一步都能让城市更温暖。”(记者 凌欣炜)